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苏造甄选
杂谈问道
苏造办宝
图胜千言
华语祥影
喆饭ZheFood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文风敦厚看柴里-尧都古村落

日期:2023-10-16 人气:542

【苏言道】柴里村位于临汾城西北30里,明清属平水都土门北里,今属土门镇,东邻东郭村,西接东涧北村,南与李仵、东羊两村相望,北与羊舍交界。柴里村不算大村,据民国版《临汾县志》记载有106户,计550口人;现在有550户,计1567口人。柴里村北面仅一垅之隔的羊舍村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大夫羊舌肸(即叔向)的驻地,还有一说是叔向故里,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此唇齿相依
文风敦厚看柴里-尧都古村落-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c=index&a=show&id=3236

柴里村位于临汾城西北30里,明清属平水都土门北里,今属土门镇,东邻东郭村,西接东涧北村,南与李仵、东羊两村相望,北与羊舍交界。柴里村不算大村,据民国版《临汾县志》记载有106户,计550口人;现在有550户,计1567口人。

  柴里村北面仅一垅之隔的羊舍村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大夫羊舌肸(即叔向)的驻地,还有一说是叔向故里,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此唇齿相依毗邻的柴里村不可能没有被先民们开发,那时应该就已有人在此辟村定居,历史非常悠久。

  柴里村人居姓氏有文字可考者始于元末明初,公元1300年前后。据连氏族谱记载,连氏三世连清分居柴里村约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5),当时柴里村已具有一定规模。连清为柴里村连氏第一世,传至现在(2017年)已近六百年,为第十九世。

  柴里村左姓为大姓,其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左姓系元末明初从洪洞县的左家沟迁来,约有六百余年。村中左姓两支传至现在(2017)均为十八世。而连氏与左氏迁来之前,柴里村有多少口人,究竟有哪几个姓氏聚居,何时何人创村,至今仍无确凿依据可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左氏和连氏均非创村之人。此二姓氏迁来之前,此处早已有村落,而且村名也早已确定为“柴李村”或者“柴里村”。所以,柴里村当属历史悠久的文明古村落之列。

  柴里村有完备的水利设施,建设洪水灌溉系统对洪水进行治理始于元末明初。能大兴土木工程,说明当时村子已经初具规模,人口已多。前几年,笔者搜集到清嘉庆七年(1802)至十三年(1808),柴里、羊舍、亢村三村争水的多篇诉讼呈词,其中多处多次写道:“横岭山下,有东西涧河一道,由潘家庄、岭上、刁底、亢村、羊舍、柴里、郭村、太涧、吴村等九村经过,挨次灌地。亢村以上向无渠道,只可灌涧滩河边之地,羊舍村有横岭渠一道,柴里村、郭村各有渠道,并无渠名。”直到三十多年后的道光二十年(1840),才从柴里村的诉状中看到:“我村古有永丰渠一道,开自明初。”由此可知,柴里村的洪水渠开自明初,开始“并无渠名”,直到清道光年间才命名为“永丰渠”。

  柴里村的洪水灌溉系统以永丰渠为中心形成了网络。永丰渠的渠首在刁底河出山口二百米处,离村四里许。先民们在刁底河里横砌一道石坝,将洪水拦截,然后从石坝南侧挖渠引水。渠道挖到村西头便一分为二,一条从村南沟边沿呈半环形绕过村庄向东,另一条从村北边呈半环形绕过村庄向东,像一座巨型金钟,将中梁上二千多亩肥沃良田全部灌溉。完备、合理的水利灌溉系统为柴里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为柴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文风村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柴里先民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标志是那座古建文昌阁,俗称文昌楼。里面供奉着汉民族尊为掌管文运功名和禄位的文昌帝君。

  据民国版《临汾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临汾全县只有七所义学,而柴里义学赫然在列,成为全县学校教育的典范。三百多年前,一个远离县城三十里的小村落竟设有义学,在如此广袤的大县中七占其一,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能不让我们这些晚辈赞叹不已。

  从“义学”到公立小学的兴办和沿革足以说明柴里人自古以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正赖于此,村中英才辈出,文风荟萃,闻名遐迩。

  据《临汾县志》记载,近代柴里村学有所成、功名显赫的有:

  左廷麟 例授文林郎、揀选知县、平定州学正、咸丰辛酉科拔贡、甲子科举人。

  左崇典 钦加六品衔、工部屯田司主事、光绪已丑科举人、壬辰科进士。

  左秉南 例授儒林郎、候选训道、光绪岁贡生、恩科进士。

  左秉钧 钦加同知衔赏戴 花翎,山东候朴知县、光绪乙酉科拔贡、丙戌科教习。

  左炳宸 清贡生。

  左崇祺 光绪丙午科优贡、甘肃贵德、西固县知县。

  左文光 清诸生。

  左廷塏 钦加六品衔、候选训导、增贡生。

  左 瑗 清国学生。

  左夺魁 训导(从七品)。

  左聘卿 晋城师范讲习校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除上述文人贤士,《临汾县志》漏录的秀才、诸生、名士还有数名,如武举人左桂、九品左全有、名士左法鼎、侯建邦、侯建督、李芝等等。这些贤达名士散见于荒野墓碑和民间传说中。

  清朝中后期,柴里村真是英才辈出,群星璀璨,所以方圆百里世代传扬的“上了柴里村坡,秀才比驴多”真实可信,名不虚传。

  村中东西出村大道是整座村子的中轴线,以此为界,南半村从南往北数,有十一座砖包楼院,北半村有五座砖包楼院,共计十六座。这些建于清朝各个时期的深宅大院,或者称之为砖包楼院筒瓦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淳朴的民情民俗风貌。经过数百年的风雨飘摇,虽然残缺不全,但仍然顽强地昭示着古村柴里昔日的辉煌。

  柴里先民们根据生产生活以及自身生存繁衍的愿望和需求,创建了丰富的精神家园,形成了多神崇拜和多元信仰。那些至今尚留有遗迹的寺庙楼阁就是柴里先民们信仰生活的见证,也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村西头敷化寺闻名遐迩;(二)村东首玉皇楼巍峨壮观;(三)玉皇楼后娘娘庙端坐村东 (四)村西南马王庙庄严古老;(五)村东南文昌阁香火绵延;(六)村东南三官庙凭崖屹立。

  柴里村除上述六座寺、庙、楼、阁以外,还有一座古庙遗址应该提及,那就是村南桥子坡下,连家祖居对面的土台上,只能看到残墙断柱和砖块瓦砾的一大片完全塌毁的建筑遗址。据老年人说,那是村里最古老的一座庙宇,可惜无碑碣和其它文字可考证,不知何庙何神,被岁月的尘埃完全湮没,只能证明村子的古老和村民信仰的存在。

  这些遗址反映了柴里先民们的多元信仰,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里寻求精神寄托、祈求上苍保佑的良好心愿和美好希冀。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柴里村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积淀的厚重,那是勤劳、淳朴、善良的先民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我们怀着一颗无比崇敬和虔诚的心来拜读祖祖辈辈的先民们刻在丰碑上的历史吧!    (左元龙)


1526722225289.png

文风敦厚看柴里-尧都古村落-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柴里村位于临汾城西北30里,明清属平水都土门北里,今属土门镇,东邻东郭村,西接东涧北村,南与李仵、东羊两村相望,北与羊舍交界。柴里村不算大村,据民国版《临汾县志》记载有106户,计550口人;现在有550户,计1567口人。柴里村北面仅一垅之隔的羊舍村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大夫羊舌肸(即叔向)的驻地,还有一说是叔向故里,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此唇齿相依
http://www.suzaoban.com/?c=index&a=show&id=3236
购买渠道:苏造办-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m=xcx

苏造办suzaoban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0
0
首页 电话 留言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