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苏造甄选
杂谈问道
苏造办宝
图胜千言
华语祥影
喆饭ZheFood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北京的山西基因很重哦-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纪略

日期:2025-11-15 人气:32

【苏言道】(七)永乐二年(1404)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路、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日知录之余》)。(八)永乐三年(1405)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明史》)。(九)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明史》)
北京的山西基因很重哦-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纪略-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559

    此文根据杨明诗遗稿整理。杨明诗(1910-1966),字和轩,号亦农、白翁,又号陌公,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坊堆村人,历任原赵城县(今属洪洞县)文化馆馆长、广胜寺文管所首任所长,1954年调入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参加了第一批全国和全省文物普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为山西省第一批、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提供了重要依据。1966年1月,离世,是近现代山西著名文史学者,一生著述颇丰。《山西省洪洞县古大槐树处迁民纪略》一文是杨明诗应山西省文史馆和洪洞县人民委员会之约,于1957年6月所写。文中分析了明朝初年洪洞大槐树迁民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等原因,和洪洞大槐树迁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意义,以及民国初洪洞邑绅景大启、柴汝祯等对大槐树迁民遗迹修复和相关著述文稿的搜集整理等,观点鲜明独到。这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最早组织专家研究洪洞大槐树迁民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原洪洞县城西北二里之远,汾河之滨,在铁路之旁边,有广济寺遗址。寺院全部早已塌毁,只有南宋时为金代所建的石经幢1座,远望如塔,尚岿然矗立。幢上雕刻、人物生动,富有艺术性。寺古有大槐树1株,相传为汉槐,树荫可蔽数亩,因历年久远,心枯枝老,不知何年被风吹折,无存。现为第二代槐树,是由古大槐树北行根上发芽长大而成的,因蜂虫穴居,孔隙满身,皮脱于枯,植立于寺旁。火车经过,探头西望,历历在目。

     在官道的西旁,寺院的旧基地上,在民国初年新建茶所3间,题“饮水思源”,住专人接待迁民兄弟。有碑,1914年5月竖立,题“古大槐树处”。传闻古大槐树上,旧有老鹳窝。迁民时窝犹存,是明代迁民的遗迹。

     据《洪洞县志·古迹》和贺柏寿所撰碑文,称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曾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因之被迁的人民,得大槐树的荫翳,作暂时之憩息,并在起身时,共指大槐树,为告别家乡的纪念。可见明初由大槐树下迁民是肯定的事实。这个历史故事,在中国北部冀、鲁、豫、苏北、皖北、晋东、晋北各地区民间,流传着“我们的祖先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传统说法。

     迁民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原各省长期的遭受兵祸,造成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之景象,故迁山西民以实之。

   

   历史告诉,蒙古以异族入主中国,建立元朝帝国,对待汉人极尽残暴之能事。到了元朝未年,如火益热,至“禁汉人不得执兵器”。

其大臣巴延又“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中国之大,汉人几乎无生存之地。为了死中求生,河南刘福通首先起义于颖州,这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的事。于是各处百姓响应,中国大乱,至是元政府乃尽出其所有之精兵尽锐,先攻刘福通,而河南、两淮、山东从义之民,围绕在刘福通革命的大旗下,与元兵决死奋斗于河南、山东、两淮、河北之地,连续十三年之久。在这十三年之中,攻坚屠城,破军杀将,奸淫掳掠,放火杀人,元兵又使尽了其残暴。苏北、皖北、豫、鲁之民,业巳十亡七八矣。“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之景象,是当日河南、山东、两淮之民真实写照。这是第一次兵灾,以刘福通失败而终告结束。

     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乱遂起,复在河南、山东、河北、晋东、晋北、关中等地,展开争城夺地之大恶战,又使极尽了杀人放火之能事,这是第二次的兵灾……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告结束。自朱元璋兵出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元顺帝灭亡,明朝代兴。战败王保保于保安,灭张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中国,而第三次兵灾始告结束。

     统计这三次兵灾,前后为时十六年。在这十六年兵荒馬乱之中,“如军队无粮食吃,杀老弱以为食”。百姓流亡,仅北京收埋尸体二十万之众,加之黄河屡次决口,漂没田庐无数。“荒旱疫痢,死亡百姓无数”,这种悲惨的景况,正如元史所载。其时大江南北,所在萧然,燕赵齐鲁之境,大河内外,长淮南北悉为丘墟。造成如流传所说的“有田无人种,有路无人走”的惨景,这是兵灾的结果,也是迁民的原因。

     山西在当时,由于是蒙古贵族名将察汗特木耳,及其子扩扩特木耳(即王保)之根据地,(北至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利用山西表里山河之险要,统制严厉,社会比较安定。因之山西之民,生齿较繁,死亡较少。遭受水旱兵荒少,其他地方不少难民,多有流落到山西者。

     山西省在当时之北中国,反成了人稠地狭之一地区。这就造成了洪武时迁山西民于中原各省的重要原因。

     洪武、永乐先后取得政权后,招集流亡恢复社会经济,就成了当时政府和人民共同的迫切要求,而地广人稀的河南、淮北与河北等处,便成了恢复的重要地区。山西因地势的险要,每次变乱,都较安定,人口或多或少的有些增加,由是就成了被迁移民的重点。

     综合《明史》《日知录之余》等文献的记载,洪武三年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的建议,决定了大规模的移民垦荒的措施,接着设置司农司专管迁民垦荒事宜。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及淮河流域风阳一带,是迁民的主要地区,而被迁最多的首推山西。所以在进行过程中,迁山西民于冀鲁豫次数,较迁山西和真定、山东、湖广民于凤阳、保安州的次数为多。

见于记载的材料:

(一)洪武三年(1370)8月,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明史》)。

(二)洪武九年(1376)11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

(三)洪武廿一年(1388)8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谕户部侍郎杨靖迁山西潞泽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得、真定、临清、归得、太康诸闲旷之地(《日知录之余》)。

(四)洪武二十二年(1389)9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正等116户告愿屯募屯田。户部以闲,命赏从员钞锭,送后军都督佥事孙礼分田给之(《日知录之余》)。

(五)洪武二十五年(1392)12月,后军都督佥事李洛、徐礼奏山西民涉居彰德、卫辉、怀庆、广平、大名、东昌、开封凡五百九十八户(《日知录之余》)。

(六)洪武(建文嗣位纪年仍称洪武)三十五年(1402)九月,命户部遣官,覆徒实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路、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日知录之余》)。

(七)永乐二年(1404)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路、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日知录之余》)。

(八)永乐三年(1405)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明史》)。

(九)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明史》)。

    其见于碑志者,如汲县郭全村三结义庙碑文说:“洪武廿四年,山西泽绛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居住里长部郭全下人口111户。”

     文献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内容上大体是一致的,而每次被迁到各地的人民,一辈一辈的传说下去,老家是洪洞。现在还有一些可对上家谱的,其中所载年月视文献所记徙有先后者,诚如先世由洪洞迁之清苑的苏毓琦,古大槐树行所序,盖在定居时者言耳。

    由于旧的统治阶级,不重视广大人民的教育,遍地文盲,因而这人民的历史,民间传说较丰富于文献记载,迁到各地的人民,就以为都是从洪洞去的。

     洪洞位北纬36许,东界安泽,西界蒲县,南界临汾,北界赵城,东西广85里,南北复52里。民性质直好义,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就全县说,明隆庆六年(1572),12364户,98849口;1954年,37013户,176882口。明初户口恐难超过1954年数,无论洪洞人如何忠厚,当时断不能只迁此一县人民。洪洞春秋时为杨国,汉为杨县,故城在今县城东南十五里范村,隋义宁元年改建洪洞,县城移今治。旧制属平阳,新制属临汾专区。

   1954年7月,洪洞、赵城两县合并,县政府在洪洞,称洪赵县。当东西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迤北沿同蒲路转石太出娘子关,可达河北各地;迤东至洪洞韩略,与通临汾的大道相合;往东经过安泽、黎城出东阳关,可达河南、山东等地。这两条路的旁侧,每隔五里或十里间有举烽火的墩台,由此可见从来洪洞在交通上居重要地位。

     洪洞北关大槐树附近路东,向有驿站,房屋宽广,廊舍幽雅,当时曾驻专人负责支应南北往来公差人员。读洪洞明时晋朝臣《扛夫议》一文,可以想见一向支应的浩繁。洪洞县志古迹称,明洪武、永乐间迁民,在大槐树下为荟萃之所者,是具备了地理上的便利条件的。明初大量迁民,山西既为最多,平阳是山西比较富庶的地方,(被迁的民应有较大数量)洪武元年改为平阳府,领州六县甘八,相等清末的河东道。洪洞是平阳较富庶的一县,地当通衢大道,人口密度不亚平阳其他各县,地当通衢大道,人口密度不亚平阳其他各县,被迁的民当不在少数。同时与由他处被迁顺道经过洪洞的民,共同在大槐树下相会。因当时迁民是带有军事强迫性的,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对着大槐树上的老鹏窝而感叹:“老鹳还有窝,我们将来还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鬱鬱首途迁往异乡,惯于大槐树的标志,容易记忆,久而之久,每遇喜怒哀乐、感情冲动时,或联想到大槐树下迁走的人民脚足上小指甲是复形的,极易引起乡土观念之感,因面就都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的。

    自明初迁民至今约580余年,因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束缚,社会人士向不重视,而洪洞地方人民,也不十分注意。

    1911年(即辛亥年)10月29日农九月初八),民军起,太原副都督是洪洞温寿泉,抢杀巡抚陆种琦是赵城张煌。此外道光十五年三月,赵城曹顺发动农民起义,杀死赵城杨延亮,因此清政府目洪赵人皆革命党。卢永祥奉袁世凯命率清军第三镇兵南下,浩浩荡荡,大有在洪赵重演杨州十日任意杀戮之势。至赵城屠杀三天。焚烧劫掠,极为凶暴。读张瑞玑骂袁世凯、张锡銮各书、卢永祥铁像词,可知梗概。十二月间进军洪洞,兵士隶属鲁豫等省者,多以洪洞为原籍,道经古大槐树处,争先礼敬,踊跃捐施,且言洪洞是我们的老家,是祖宗坟墓所在地,洪洞县人民是我们父老兄弟,顿起“必恭敬止”之念,军纪因而严肃,洪洞未遭其害,古大槐树处益为各方所重视。游人骚客向游廊、茶亭、壁间题咏益多。1921年,洪洞景大启,汇辑题咏,颜曰《洪洞古大槐树志》,排印200余本行世。怀念家乡,叙述迁移大概和经过古大槐树处徘徊流连不忍远离的情感,多流露于诗词歌赋、序跋记的字里行间。

     1931年,洪洞柴汝桢,汇辑大槐树题咏,分订上下二册,颜曰《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排印二百部行世,篇幅虽增多,内容仍和以前相同。1930年,孙殿英部驻洪,士卒中有迁自大槐树下者,感念桑梓,咸能遵守纪律,地方赖以安治。不宁惟是,洪洞人之旅外者,偶遇除迁自大槐树下人民,多受到诚恳的招待、亲切的关照。

    古大槐树处,除了单纯的迁民集散要地以外,还有更高的意义,迁到各地的民,领得土地、耕牛、农具、种籽,被蠲免赋役三年或五年,恃劳力开垦荒地,在祖国增加财富和劳动创造中起了相当的作用。通过这一点,怀念洪洞古大槐树,也是这个故事,流传广泛而悠久的主要原因,这一层是值得我们加以体会的。

    迁民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极密切的事,自古以来,或酌盈剂虚,或乱离逃难,或徙流实边,或盛世择业,皆可迁移。据《渊鑑类函》称:“明初兵荒久后,兵无定据,耕家尽废,粮饲匮乏。”因而明初迁民,主要是酌盈剂虚。其次是屯田徙流,据《明史·食货志》称:“太祖时徙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当时统治者,强迫迁民的目的,在于恢复农村经济,增加他们的税收,其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有一致性。所以这种措施,就发展生产说,是有进步的意义。

     自迁民而后,经明清数百年之久,无论宦遊或择业,皆曰由洪洞古大槐树处迁冀、鲁、豫、皖者,继可辗转转迁至其它各地。就管见所知,富平李天生、博野卢元平、韩城王伟人、寿阳祁实甫,皆原籍洪洞。邺陵梁王大士祯《桢蚕尾文集·梁哲次传》称:“先生姓梁氏,其先洪洞人。”武安郭氏传青主癸郭九子,传称是洪洞枣林人。平定刘振采称,按家谱初由河南杞县迁至洪洞,嗣由洪洞迁至平定。

    卢沟桥事变之次年二月,(1938年2月),洪洞县城沦陷,山河失色,槐树无光。幸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英明的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艰苦抗战,取得胜利。居者精神痛快,迁者异常光荣。而由洪洞古大槐树处辗转迁至其他各地的人民,应积板扩大“惟桑与梓、必恭敬止”的领域,恭敬祖国和热爱祖国,和他处迁到各地的人民,在总路线灯塔照耀下,努力的生产,热情的劳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面奋斗。大槐树有知,当亦欢欣鼓舞,倍加欣欣向荣。由此可见,洪洞古大槐树是永远长存,万世不朽了。

 

  此稿系本于山西文史研究馆的初稿,和参考元末明初之历史所写的,其中遗漏不全之处、着实难免。只以地方记载,早已毁于日寇、民间传说当下无从汇集,纵欲弥补阙漏,无证不敢自信,是以尽据现有材料草草付印,以应访问大槐树者之要求,尚望通士达人、博学君子,于览观之后,关于迁民事迹,或民间传说,或文献记载,或名人著作,如有所见,请不吝指教,庶集腋成裘,共成完壁,是又本委会所深望。

       时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五日

                洪赵县人民委员会

            张根年、何洪林整理

注1、该文刊发于2025年《平阳方志》第三期


1526722225289.png

北京的山西基因很重哦-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纪略-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七)永乐二年(1404)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路、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日知录之余》)。(八)永乐三年(1405)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明史》)。(九)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明史》)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559
购买渠道:苏造办-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m=xcx

0
0
首页 电话 留言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