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言道】表面上看,亢氏的衰落是莫名其妙的。衰落的时间是莫名其妙,衰落的原因是莫名其妙,衰落的过程也是莫名其妙。亢氏衰落的时间,一说亢氏衰败在雍正末年。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条载:(亢氏)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昼夜,珍宝一空。今则荡然无存,园亦鞠为茂草矣。但大量的资料和民间的传说表明,亢氏在扬州的商业活动和乾隆有诸多交集
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小巫见大巫也-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356
表面上看,亢氏的衰落是莫名其妙的。衰落的时间是莫名其妙,衰落的原因是莫名其妙,衰落的过程也是莫名其妙。
亢氏衰落的时间,一说亢氏衰败在雍正末年。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条载:
(亢氏)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昼夜,珍宝一空。今则荡然无存,园亦鞠为茂草矣。
但大量的资料和民间的传说表明,亢氏在扬州的商业活动和乾隆有诸多交集。
我在实地走访,又在多方比较甄别各种资料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亢氏衰亡时间应该是在乾隆中期或早期时代。
清末民初小说家许指严在《象齿焚身录》(载于《虞初广志》卷五)一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因为外事征战,内兴土木,国库日益空虚,“于田赋一节已无望,乃注意盐务,取其富商敲剥之”。此时,朝廷便想起了亢家。用乾隆帝的话说就是:“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犹小巫之见大巫也!”亢氏从明末到这时已传五代,这时亢家的主人叫亢其宗。清廷为霸占亢家财富,就故意设了一个局,给了亢其宗一个管理河工与盐务的官做。亢其宗以为皇恩浩荡,就欣欣然赴任,还想做出一番大的事业,不料河、盐两边均亏空巨大,乾隆就借此为名,籍没亢家。当时人戏称这是“皇上向亢家借看家银子”。
之所以说亢氏衰亡时间应该是在乾隆中期或早期,还因为死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说亢园“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无考矣。”这也就是说,这个“亭舍堂室,已无考”的地址至少荒芜了有三四十年了。根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和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记载,亢园所处位置小秦淮是扬州城当时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如果荒芜的时间超过三四十年,该地址早就可能被新起的建筑物所代替了。
虽然,《象齿焚身录》只是一部野史笔记类杂书,但其中无意反映出的残酷现实正是封建社会亘古不变的富商生死规律——大象因有齿而毁其身,亢氏因有钱而败其家,天下万物,莫不如此。
亢氏几代人太过注重于财富的外在形式,太过张扬、狂妄。无形之中把他自己放到了一个众矢之的尴尬位置上。
封建社会等级尊卑严密的官僚体系不允许大商大贾冒头,黎民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千年意愿也在时刻压制着大商大贾成长的欲望。庶民的不平,百姓的嫉恨,在风平浪静时,往往通过幸灾乐祸和造谣污蔑表现出来。这一点在亢百万和民间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据说有一年,天下暴雨,夹带冰雹,亢家的田地里禾苗尽毁,然而别人家的禾苗却没有任何损伤。民间就纷纷传说,亢百万的狂言得罪了上苍,这是上苍对“亢百万”的惩戒。天报自然是无稽之谈,但“亢百万”声名在外,由此引起了官场巨贪的注意却不假,康熙年间的山西巡抚葛礼借讼案勒索“亢百万”的事即是一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到四十年(1701年),满族官吏葛礼到山西任巡抚不久,就下令全省要“每两钱粮加索火耗银二钱”,以增加省库收入。但是这一命令遭到了全省百姓的抵制,地主、商人和地方绅士无不义愤填膺,拍案叫骂。平阳、汾阳、潞安等各府州县反对声尤为激烈,他们联名上书,恳请葛礼收回成令。加索火耗是按纳税比例分摊,富家大户负担最重,所以大商大贾纷纷牵头予以抗议。
亢嗣鼎作为平阳首富,为民为己,都责无旁贷,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葛礼一见到部下呈送上来的“抗议书”,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拘捕带头闹事的富室大户,亢嗣鼎赫然名列首位。官府派兵丁拘捕亢嗣鼎时,亢嗣鼎恰好去山东济南处理一桩钱庄银钱纠纷事件,侥幸逃过。但其他联名上书的大商大贾却被一一投进了监狱。之后,亢嗣鼎见无法硬抗,就悄悄托人送上了贿银,此事才算了结。那些“犯人”的家属见此,亦无法可想,也只好纷纷仿效,通过人钱关节,以“认罚万金”,方得以释放。
狂妄的炫富往往会把一个人推向濒临死亡的境地。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既把天下人看作自己的臣民,岂能容你在眼前耀武扬威?岂能让你在身旁无限风光?
亢氏的张扬和狂妄事实上一开始就给他的未来埋下了祸根。不管是史乘杂记还是民间传说,充斥我眼帘和耳膜的都是在渲染亢氏如何富有,而对亢氏的其他方面,诸如商业经营、为人处世等,几乎没有任何涉及。连康熙和乾隆都三番五次地感叹亢氏的富可敌国,可见亢氏早把自己抛到了波涛汹涌的浪头上——他不但成了众人瞄准的靶子,也成了让朝廷馋涎欲滴的一块勾魂夺魄的肥肉。
亢氏家族的衰落及其原由在《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1749-1817)生活时期,亢氏家族已经衰败。亢氏在扬州的巨大家业,“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无考矣。惟留文荡画桥一石,款识十二字云:‘丙寅清和八十一老人方丈书’,尚嵌在杨高三家水门上”。李斗记载,亢家花园旧址合欣园改为茶肆,以酥儿饼见称于世。可见山西亢家在扬州的家业已经破产。
至于破产的原因目前尚未看到更多的文献记载,根据有限的文献和推测,大概有几个原因:火灾、皇权的搜刮,以及后继乏人等等。孙静安《栖霞阁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条载:(亢氏)“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昼夜,珍宝一空。今则荡然无存,园亦鞠为茂草矣”亢氏家族衰败的描写,最详细的要数许指严所撰的《象齿焚身录》(载于《虞初广志》卷五)。据许氏说,乾隆四十年以后,因为外事征战,内兴土木,国库日益空虚,“于田赋一节已无望,乃注意盐务,取其富商敲剥之”,此时便想起了亢家。
用乾隆帝的话说:“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小巫见大巫也”,亢氏从明代到这时已经五代,这时亢家主人即亢其宗。清廷为攫取亢家财富,故意任命亢其宗为管理河工与盐务的官。不料河、盐两边均亏空,朝廷正好借此为名,籍没亢家。当时人戏称这是“皇上向亢家借银子”。当然,《象齿焚身录》只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作者的意思是大象因有齿而毁其身,亢氏因有钱而毁其家,此中自有寓意在。
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小巫见大巫也-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表面上看,亢氏的衰落是莫名其妙的。衰落的时间是莫名其妙,衰落的原因是莫名其妙,衰落的过程也是莫名其妙。亢氏衰落的时间,一说亢氏衰败在雍正末年。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条载:(亢氏)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昼夜,珍宝一空。今则荡然无存,园亦鞠为茂草矣。但大量的资料和民间的传说表明,亢氏在扬州的商业活动和乾隆有诸多交集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356